青岛无线电二厂、青岛电视机厂……海信集团,不同的名字代表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一家无线电厂到一家家电企业,再到如今,进军智能交通、数字医疗和光通信等高新技术领域,海信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资料图)
郁郁葱葱的植被覆盖、依山傍水的园区设计、众多科研院所毗邻……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海信研究发展中心,这块总投资近15亿元的孵化园于2014年10月投入使用,是海信为技术和研发人员建设的“孵化池”。
涉足精准医疗、智慧交通――家电企业的“跨界”转型
\
图为医生手术中操作海信CAS。(央广网王明月 摄)
去年5月,一则关于肝脏联体婴儿分离手术的新闻“刷屏”。这项分离手术的特殊意义在于运用了医疗三维成像应用技术,极大地降低了手术的操作难度。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则是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简称CAS)。
一家印象中生产电视、冰箱的家电企业如何跟“分离手术”挂钩?据介绍,CAS突破了以往CT图平面显示的瓶颈,使得画面可以达到三维立体显示,而影像显示技术自然是家电企业的专长。不过,海信的这种跨界并不仅仅局限于精准医疗。在海信研究发展中心的展馆内,记者还看到了海信的智慧课堂系统解决方案、自助收银系统和智慧城市中心等。
“实际上,海信还是以传统业务为根基的,在此之上进行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新进的领域依旧具有相关性。”海信首席科学家马小航告诉记者,比如精准医疗,很大部分涉及到医疗影像显示的技术。海信利用显示技术与图像处理技术,开发出医疗显示设备;同时,其借助移动互联网以及云技术,布局医疗手术模拟技术及“工作站+移动显示平台”的商业软硬件开发与平台建设。
图为海信首席科学家马小航接受记者采访。(央广网王明月 摄)
值得一提的是,海信自1993年以来涉入的新产业,如智能交通、光通信等,无一例外都经过了技术孵化过程。在“技术立企”的战略下,这种“技术孵化产业模式”受到推崇。
不过,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技术的落地并非一蹴而就。比如海信激光电视从研发到落地经历了整整七年时间,2014年才在全球率先发布。“这中间的7年时间,是只进不出的7年,对一般公司来说,很难做到。”海信激光显示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显荣表示,激光电视最终能落地在于海信舍得“砸钱”。
“将图纸锁在抽屉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损失。”马小航表示,投入的目的就是应用,海信每年投入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5%以上,而海信研发中心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会达到85%以上。
收购外企、设海外研发中心――“技术立企”下博采众长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世界杯上,绿坪场上的广告投放频现Hisense(海信)的标识。成为世界杯的赞助商,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海信十分重视国际市场。海信是最早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中国企业之一,于2006年就提出了“海信大头在海外”的国际化战略。2015年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2017年收购东芝电视……如此大踏步“走出去”,不仅是为了打开海外市场 ,也是出于获取相关资源的考量。
(资料图)
不过,由于被收购的海外企业很多大不如从前,市场占有率存在下滑,致使海信在收购东芝时,面临着“捡垃圾”的质疑。“这只是消费终端的现象。”马小航表示,实际上,东芝有十分优秀的研发团队,在电视画质、芯片、音响等方面有深厚的技术功底,这是国内企业学习国外高精尖技术的窗口。
此外,海外研发中心的建设也是海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一环,经过多年布局,海信已在海外拥有分布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地的七大研发中心,涵盖了多媒体研发、电视芯片研发、手机研发、光通信研发等领域。
海外七大研发中心具有不同的分工,比如在加拿大的Jamdeo团队,主要致力于海信多媒体等产品的创新研究和人机交互设计、开发;再比如在美国加州的SJ Micro,主要任务是为数字音视频芯片所需的模拟电路做突破性的设计,并在技术上支持海信芯片公司的研发工作。
图为海信研究发展中心内的无人零售超市(央广网王明月 摄)
“海外各地的研发中心具有差异化特色,比如美国的研发中心需要跟海信总部研发中心紧密配合,包括当地的厂测、应用的引进等,但更针对于美国市场。各研发中心各司其职,共同支撑总部研发中心推出完整的产品。”马小航说。
对于研发中心“智囊团队”的建设,马小航表示,“每年都有硬性指标,年底要考核,即便是管理层也要亲自去找人才。”据悉,海信研究发展中心汇聚了全球专职技术研发人员6000余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5人、高级专家和博士15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