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是世界上第一家电制造大国,空调、冰箱等产量均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整个家电行业带动的GDP约为2万亿元。然而,这一庞大的产业却由于一个小小的零部件而受制于人,这就是广泛应用于空调、冰箱等各类家电的混合信号中央处理芯片(MCU)。为此,全国人大代表、新华社广东分社社长徐金鹏等11名代表联名建议,在家电行业鼓励使用国产芯片。

据悉,中国每年进口芯片的金额远超原油进口额,全球芯片约6成市场在中国,年进口额约2000亿美元。从公众知晓度很高的计算机、智能手机到使用量巨大的空调、彩电,几乎每一件日常使用到的电子产品都离不开芯片。MCU是家电的“大脑”,是智能电器的核心。而我国家电行业所使用的MCU,特别是高端MCU,几乎100%是进口欧美日品牌。按一颗MCU进口一般为15元计算,家电行业的MCU进口额达200亿元。

“可这200亿元却能影响甚至控制着2万亿元的产值。打个比方说,是一头巨牛被一个小小的栓子牵着牛鼻子。”徐金鹏说,比如,已被中国家电企业美的收购的东芝,至今仍是MCU领域的领先者,包括美的在内的众多中国家电企业使用的MCU均来自于东芝。

目前,我国半导体下游应用结构是计算机占29.7%,网络通信占29.2%,消费电子21.8%,工业控制11.5%,汽车电子3.1%,其他4.6%。可见家电行业在半导体应用中的份量。业内人士预计,随着智能家电的兴起,MCU价值在终端产品产值中的比例会进一步提高,达到3%~5%。在战略层面上,由于中国大规模产业升级和提升中国制造水平的需要,市场对于MCU的需求是巨大的。

徐金鹏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批科学家、企业和研究机构投入芯片研发,再加上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等多项“强芯”政策和国家产业投资基金扶持下,尽管以日本瑞萨、富士通、东芝等为代表的欧美日韩企业仍垄断着中国家电MCU市场,但也有中国企业取得一定突破。如华芯微特科技公司设计的MCU,在抗静电和能耗等核心指标上已超越国际竞争对手,达到军用级水准;目前已作为唯一国产芯片进入了志高和海信等大品牌的空调芯片供应链。不过,中国芯片产业整体上仍然落后于人、体量也不大,市场份额也比较小。无论是在计算机还是家电领域,欧美日芯片企业仍处在绝对主导甚至垄断的位置。

即便如此,中国芯片企业的发展已引起了国际关注,国产芯片遭遇了市场化应用的“拦路虎”。一方面,国际巨头的技术和市场“围剿”让国产芯片的市场化之路十分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空调等家电零部件国产化比例已很高,甚至可以说除了MCU几乎全部国产化,而MCU成本占总成本约1%,因此家电企业对价格已不敏感,加上对国产芯片技术可靠性的不确定,大多对应用国产芯片的积极性不高。

“全世界的芯片市场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考虑到国家安全因素,一直是各国政府高度关注且有政策投入的产业。要想在强手如云的行业内成长并占有一席之位,国家支持推动力量不可或缺。如,我国台湾地区和韩国,相对欧美日也是后来者,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已有包括台积电、三星等一批企业成为行业巨头。”徐金鹏他们建议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国产芯片进行大力支持。

徐金鹏建议,我国选择几家有技术沉淀和研发能力的企业,以补贴或奖励的方式推动加速市场化应用,如每使用一颗国产MCU,补贴3~5元。鉴于整个行业特点和强者愈强的趋势,可通过补市场的方式检验企业的成长力,最终将政策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两家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做优。

徐金鹏他们还建议,加大研发投入后补助力度,改变目前主要依靠和补助研究机构的做法,借鉴先进国家经验,鼓励科研机构与芯片企业合作研发,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大型技术和产业中心,相关研究经费允许企业主体单独申请。吸引高层次人才聚集,为企业引进海外芯片领域领军人才提供包括绿卡、研究团队组建、启动资金、住房等方面的支持。由于企业的灵活性,吸引人才到国内企业比到传统的大学和科研院所更有吸引力,也有利于人才流动,形成人才竞争市场,避免巨资引进后却无后续产出的情况。